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云轩阁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742章 体味死亡的证明

第742章 体味死亡的证明 2/2

“我们知道,传统的‘美’被认为是合目的性(即‘善’)的表象,这意味着‘美’具有道德上的理想性,一个‘美’的形象应当包涵着‘善’的意蕴。”

“而近代人道主义所关怀的恰恰不是理想的、完美的人性,而是普遍的、不完美的人性。”

“卡西摩多作为‘心灵美’的象征时,他的外貌的丑陋便成为无意义的偶然:好人未必都是丑八怪。”

“但他作为普遍的人性关怀意蕴的表现时,所具有的是一种必然性:他和欧米哀尔一样,都是通过丑陋的形象显出对一切人的普遍关怀。”

“在这个意义上,‘丑’没有转化为‘美’而是替代、涵盖了‘美’——艺术家通过这些丑陋的形象告诉人们,只爱美的人性是不完整的人性。”

的确,人不仅需要“美”,更需要“丑”,没有“丑”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有“美”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追求美、感受美是人的感性能力的一面,如果缺失了感性的另一面——审丑,人的感性天平就会倾倒。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讲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书法艺术中则有草书一派,到明清时,艺术甚至以“病、漏、老、瘦、丑”为上乘之境,这都说明人潜意识中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需要审丑的。

鬼怪小说是人生存状态的一种真实展现,所写的现实的不完整、人性的不完善、生存的有限性⋯⋯都在警示着人们:所生存的世界难免有“丑恶”一面。

人确实不能否认世界有不完整的一面,丑的存在是对尽善尽美的幻想的否定。

人间诚然有美好的爱情、至深的亲情、温暖的友情,同时又不免会有丑陋的面容、恶毒的想法、卑劣的行为、痛苦的体验、死亡的归宿。

质言之,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复合体,一切现实地存在之物,都有其存在之缘由。

人是崇实而求真的存在者,艺术是真理的感性显现,只要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不会否认丑、恶现象有存在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多篇幅的鬼怪小说,就以艺术实践的形式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完整的人的感性心理,如若只能审美而不能审丑无疑是不完善的!

康德说:“理想的美”应当是一种于人无利害关系的事物。

然而,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却总是倾向于把于自己有利的,善的东西称之“美”。

比如:象征着人的生命力的东西被认为是美的;能够体现人于自然面前强大、自信的东西也被认为是美的⋯⋯而于人无利的甚至是有害的东西,显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事物⋯⋯统统被认为是丑的。

这与康德关于“理想的美”的说法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我认为,人一直想要企及的理想境界不宜于称之为“最高的美”,而应当叫做“感性的神妙之境”。

这“感性的灵妙之境”理当为美与丑的历时性辩证统一与共时性情感呈现。

然而,历代的西方美学家们,所强调的多半是对“美”的一味追求,“丑”的现实存在与艺术表现则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遮蔽了。

而实际上,人们在感性要求完整的内驱力推动下,还是每每不自觉地对“丑”予以关注、审视乃至于苦思之和表现之。

美学史上每一次突破了传统审美标准的艺术怪相、非理性美学思潮,都或多或少是审“丑”意识的一种涌动,就中国古代的鬼怪小说来说,一个个作品所呈现的就是某种“本真启蔽的灵境”。

向死而生,体验悲苦意识

从“丑即生命的消蚀”说到鬼怪小说的审丑的意义

“人从呱呱落地之日起,就套上了时间的紧箍咒,人生的变化是从死亡的地平线上展开。因而丑也是死亡本身的象征,是死亡可憎的面孔,是人之大限或迟或速的预告。从这个角度讲,丑的本质也是人类秉性中终极的标志之一,而且是人类精华之一种。”

然而,由古及今,对于人类而言,“衰老”和“死亡”都是可怕、丑恶和鄙陋的。

人们宁愿通过一切方式来让内心暂时忘却它,每一个为了某种信念而生存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着趋利弊害、趋生弊死、趋善弊恶、趋美弊丑的潜准则。

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艺术”当然更是承担此重任,成了一位惯唱赞美诗的和善使者。

然而,随着人类心智的成熟、社会现实的影响,尤其是近几个世纪来多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了一味的“善”、“美”。

并不是人类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人类在惯常的美善温暖安乐窝里竟越来越脆弱,在面对现实生存中不可避免的灾难时越来越缺乏内心抗害的免疫力。

于是,重视人在现世的“丑恶体验”、“死亡体验”的艺术与哲学出现并流行起来了,叔本华、基尔凯郭尔、尼采、萨特、加谬、弗洛伊德、福柯等人的哲学以及标榜混乱、丑恶、虚无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成了主流。

我国文界、学界亦对此作出呼应,以体验悲苦意识为主的文潮、思潮一时间成了热点。

在这种盲目的回应中,似乎很少有人回头寻根,找寻我们民族自身文化积淀中早已蕴涵的类似文化潜质。

事实上,我们“华夏”这个早熟的民族,在多灾多难的历史磨砺中早已体认到了这一点。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对于“衰老”、“死亡”的体验。

最突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纵览古典诗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诗人感怀光阴稍纵即逝、生命短暂无常之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便传达了这样一种无限惋惜与莫名恐惧的情感。

然而要更全面地寻味中国古人对“死亡”的体验与感悟,则需要进入到古代的小说中去了。

黄应全先生认为:“中国文人心灵过于敏感并因而过于脆弱,承受时光流逝的绵绵愁绪已经勉为其难,让他们直接面对纯粹的虚无,将会使他们肝肠寸断,不复为人,因而他们往往本能地逃避死亡体验。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中,很难找到直接描写作者死亡体验以及由之而来的人生震颤的例子。”

当然,作者菌认为,这看法有点绝对了,因为中国古代鬼怪小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文人有意体味死亡”的明证。

……

……

……

喜欢我竟然是白骨精请大家收藏:(www.yunxuangezw.com)我竟然是白骨精云轩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我竟然是白骨精最新章节 - 我竟然是白骨精全文阅读 - 我竟然是白骨精txt下载 - 我乃女王大人的全部小说 - 我竟然是白骨精 云轩阁

猜你喜欢: 大奉打更人校花的贴身高手垂钓之神斗罗之皇龙惊世万古神帝我!星河帝国元首修真聊天群诡秘之主最强boss系统没钱离婚